种业振兴——“小种子”种出“大产业”

2024-01-23 10:35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自2021年启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等五项行动落实落地,取得阶段性进展。


这意味着我国现代种业已经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而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尤为重要,每一粒“小种子”背后都是一个 “大产业”。


种子是农业科技始终围绕的核心竞争力,优质的种源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不被国际市场“卡脖子”。品种的创新打造差异化,为农业强国和品牌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粒小小的种子,最终能够成就大产业,造福全中国。



01

  种业振兴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种业振兴”话题在国内引发广泛关注。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刷新纪录,种业不断发展为此作出了显著贡献。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种子自给率较高,自主性较强,大田作物生产用种安全总体得到保障。然而,我国玉米和大豆单产仅为美国的60%,高附加值的蔬菜品种种子严重依赖进口。


中国种子协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国外种子按粒卖,国内种子按斤卖,这种状况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不符,与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我们亟需从强化基础、培育优质企业、规范市场、突破前沿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种业振兴取得新成效。”


图片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局部战争等因素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我国国内农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天气频发等挑战接踵而至。确保粮食安全成为我国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而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依靠种业。因此,高层提出“种业振兴”是基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深远考量。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种子至关重要。“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鉴于种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确保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将种源安全提升至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旨在集中力量破解难题、弥补短板、增强优势、控制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此外,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进行了具体部署,《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



02

“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必须“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自2021年我国启动种业振兴行动以来,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研究、企业培育、生产基地提升以及市场规范化五项行动得到全面推动,取得了显著的标志性成果和阶段性进展。


2023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同时要坚定不移地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强化科技与改革的双轮驱动。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加速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中央农办在近日发表的重要文章《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当中明确指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种业科技是农业科技的“根”,也是带领全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双翅膀。有了“当家品种”,产业振兴才有希望、有效益。


图片


在“2023年四川省主要粮油作物当家品种”评选当中,德阳市的“品香优秱珍”水稻品种入选。“品香优秱珍”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和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2023年遴选为四川省主导品种,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被评选为长江上游国家核心水稻品种优秀展示品种。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耐逆性强、抗倒伏的特点。2023年“品香优秱珍”在宜宾市翠屏区3700亩示范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789.7公斤,创造了该区域一级优质稻大面积单产纪录,并且克服了当地水稻耐高温的科技瓶颈。


2021年至2023年,为摸清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农业农村部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现对全国2323个农业县(市、区)的全覆盖,三年来收集了大量的珍稀、优质种质资源,成为我国宝贵的农耕文明遗产。


图片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基础。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达到53万余份,保存数量位居世界第二。据统计,近年来,国家级库(圃)每年分发资源都在10万份次以上,服务各类育种创新主体超过1500个,为支撑我国科研育种、重大种业成果产出提供了种质资源保障。


农业农村部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种质资源共享保护利用。发布可供利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目录,做到公开透明;组织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工作,查清资源特征特性;加大优异资源展示力度,向社会公众推介好资源。


中国的农产品面临知名度高、产量少的瓶颈,想要“走出去”的关键点就在于好品种的开发和振兴。只有把握住“当家品种”,不断研究新品种,才有机会突破国际贸易的壁垒,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品种,还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平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科技服务。



03

从种业振兴到产业振兴,如何做?


产业振兴靠品种,高产、优质、抗病的好种源就是“金山银山”。但如何将“小种子”变成“大产业”?


从农业品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品种—品质—品牌”的发展路径。优秀的科研成果只有成功转化为产业化、品牌化的产品,种业振兴才能为产业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这一愿景,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努力:


加强种业科技投入,集中重大任务攻关。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种子研发、生产、加工等环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种业科技投入,推动种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育种创新攻关力度,品种选育数量大幅增加,类型不断丰富,一批高产稳产、优质绿色新品种加快推出。节水小麦、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克服了以往的难点、痛点。


其次,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种质资源,加强种业人才培养,培育一支具备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种业人才队伍。


扶持上游种业企业,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现代化,企业是关键。优质的企业能够推动种业科技的发展,提升种子的质量和数量。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企业的发展,为种业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企业的发展,为种业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种业企业不断壮大,部分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然而,与国外大型种业公司相比,我国种业企业在规模、技术、品牌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一方面,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手段,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共同开展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技术研究等。如优化税收政策、提供贷款贴息等,降低企业成本,助力企业快速发展。提升种子的质量和数量,保障种业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种业市场秩序直接关系到种业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如假冒伪劣种子、套牌生产等。规范企业行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重视品种保护传播,打造优质产品品牌。保护好、传播好优良品种,是实现农业产业振兴的关键。要加强品种权的保护,对育种创新成果给予充分的法律保障,鼓励育种人员创新积极性。同时,通过举办各类农作物品种展示会、推广会等活动,加大对优秀品种的宣传力度,提高品种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阳光玫瑰在中国的品种改良和配套技术升级,产量提升的同时也保持了良好的风味,成为了广受欢迎的产品品牌,为全国的种植户带去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品种选育、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分享农业产业振兴的红利。


其次,要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推动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提升产品品质,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今年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旨在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发挥地域特色,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04

结 语


种业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紧紧围绕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研究、企业培育、生产基地提升以及市场规范化五项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优质企业,普及种业知识,以种业振兴为突破口,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弘扬农耕文化,为实现农业强国梦不懈努力。